看完了《窈窕淑女》(1964)。這是一部改自蕭伯納話劇的電影,也是一部音樂劇電影。大致上說來,我覺得這部電影是不錯的,服裝是個亮眼,呈現的是後維多利亞時期的風格,放至今天設計的也不俗,音樂本身也很好,雖然有些部份略漫長。



 一開始出場的便是奧黛麗赫本扮演的賣花女,說真的,還真當下看不出來,畢竟反差太大,自早些時期,奧黛麗赫本扮演的角色便偏像雅質女性,從《羅馬假期》的公主,《龍鳳配》的留法歸國女,多是這種風格,在《第凡內早餐》中的應召女仍保有這種風格。電影開頭卻是個被定義成下里巴人、粗俗的下層階級,反差特大,不知是為了表現這種轉變,赫本的表演力度略過強,肢體激動,腔調奇異,口語亂吶,甚至「粗俗」都快變成「神經病」了,就當作是音樂劇吧,表演特用力。


 這賣花女被因一個語言教授的打賭:「他可以在短時間內把她的腔調矯正成上流社會口音,連上層階級都分不出來。」還真的成功了。最後語言教授愛上她了,原是養成計畫。這個語言教授的角色實在讓我想到一個天差地遠的人物,《王牌大律師》裡堺雅人扮演的古美門律師!同樣是毒舌、話語連篇、吐槽極快、身負學識、玩世不恭、動作誇張、雅痞、自大、對女主角沒好氣,就連長相都有點神似了!明明是一部六十年前的西洋音樂劇,和現代的東洋法庭劇,居然有這麼相似的人物。

 而經過一連串教授訓練之下的女主角,不只口音變成上流社會的英國腔了,連舉止禮儀都變高檔了,則才變成了標題的<窈窕淑女>。話說赫本的確扮窈窕淑女比村姑野婦來得好多了,回歸了原本形象的氣質路線。有人說,這是她在扮自己,這部戲不是麻雀變鳳凰,而是鳳凰扮麻雀。

 原本蕭伯納的音樂劇《賣花女》中的結局,女主角離別了教授,象徵了女性自主。但好萊烏的版本,多考慮了商業要素,硬在結尾把兩人又湊回來,讓故事多了不合理之處,而結局教授那句話:「我該死的鞋子呢?」更被套上男性沙文主義的帽子。不過,根據我個人的腦補,把教授的言語藍色窗簾成「打是情罵是俏」,多少順多了。說起來還是要怪好萊烏,原本音樂劇更注重「社會階級」的這個主題,但好萊烏把它變成了大眾愛情劇,也未編得完善,比如:三個小時的片長之中,一直到三分之二多時,劇情都還未有愛情的篇幅,也難怪多人完全不能相信女主角和教授之間有愛情存在。


 故事中還有個值得注意的支線,賣花女的父親。此人原是個好吃懶作,無所事事的樂觀主義者,過著得過且過的生活。被教授稱為:「全英格蘭道德最原始的人」,後因該教授的打賭,被改造成文質彬彬、有錢的上流紳士,但其性未改,反而怨恨進入上層階級之後,被禮教所拘,無法放縱。一開始還納悶這支線與主線有何關聯,才悟是映襯主線來反應主題,把英國的「上層階級」都反諷一次。

 

 
 畢竟是經典,所以歌曲都不差。比較令人印像深刻的如<Wouldn't It Be Lovely>,曲風輕快悅耳,這是描寫社會下層對食衣住行溫飽的渴望,簡單而純樸的需求,一個住處、一張大椅子都能滿足。這首曲子在後期又出現了一次,即是女主角再次回到原本賣花的市集,眾人所唱,此時她已變成上層階級了,當時的朋友都把她看得高高在上,而她再也無法容入原本的曲調中,輕快的樂曲中反帶悲傷。

 

   

 <Just You Wait>是女主角幻想對厭惡的教授復仇的片斷,這地方實在笑點十足。赫本真是太可愛了。

 

   
 <The Rain in Spain>這是本劇最知名的一首,就是女主角終於學會上流腔調,歡天舞地的一幕,The rain in Spain stays mainly in the plain。仔細想想,這部戲完美體現了學生學習英文的過程呀。

 

 
 <Show Me>則是一個具有突破性的歌曲,一反男性主導愛情的常態,由女性主動,歌詞略帶諷刺。可以這麼說,這首歌是女主角女性意識覺醒的一個橋段,也明顯地把原本平板的賣花女角色刻劃地更圓整了。(話說奧黛麗赫本的歌聲都是被取代的,有幸我聽到<Show Me>中赫本的原聲……還是演戲就好了。)


 如說<Show Me>乃意識之覺醒,那片尾的這首<without you>乃是思想之成熟了。這詞中的內容連連使用without you一句,表示與語言教授決斷,考慮當下時代背景,乃有女性自主、獨立的象徵。由其使用And there still will be rain on that plain down in Spain,Even that will remain without you這句話真是太經典了!

 
 據說《窈窕淑女》要在未來不久重拍,女主角還是由相貌類似奧黛麗赫本的安海瑟威,剛好她在《悲慘世界》展示過她的聲樂技巧。矚目以待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edric8705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